说到板式换热器,很多人都会想,“这东西就是几块金属板,咋会出事?”
我也曾经这么想,直到一次维修现场,拆开设备一看,整块板片上腐蚀得像蜂窝一样,水垢堆积得可以开个小型土坡。再加上有几块垫片硬得像石板,一碰就碎!
一查发现,这不光是水质问题,甚至都快进入“爆炸”级别的腐蚀状态了。可想而知,那场维修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,费用更是直逼天际,几乎抵得上两年保养的钱。
所以,从那以后,我终于意识到,板式换热器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,得“体检”和“保养”,否则等到它生病了,你再去修已经晚了!
北京金石永泰就带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,如何判断板式换热器是否腐蚀,以及遇到腐蚀问题我们该怎么应对。
一、如何判断板式换热器是否已经腐蚀?
板式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后,腐蚀问题是不可避免的。不过,它的腐蚀过程一般是“悄无声息”的,刚开始时,很多人都察觉不到。
腐蚀看似微小,实际却会对设备寿命造成致命影响。那该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已经腐蚀了呢?以下几个“信号”,你可得留心。
水垢积累严重,换热效率下降
换热器一旦被水垢覆盖,换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明显的腐蚀迹象。当水垢层越来越厚时,热量传递的效率就变低,设备的负荷就会增大,
为了维持工艺要求,设备的能耗自然也就越来越高。时间一长,设备各部件的磨损速度加快,损坏可能会更严重。
冷却液颜色或成分发生变化
正常情况下,换热器里的冷却液应该是清澈的,但如果液体颜色变得浑浊或呈现棕色,那就可能是板片腐蚀的前兆。腐蚀物质进入冷却系统后,
液体可能会带有一定的腐蚀成分,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冷却系统的工作。
板片表面腐蚀痕迹
一旦拆开换热器,可以直接检查板片表面。如果发现板片上有明显的点蚀、变形、裂纹或者穿孔,那基本就可以确认是腐蚀所致。
腐蚀一般从板片的接触面开始,尤其是那些没有得到及时清洗的地方。如果发现表面有起泡或者变色,极有可能是腐蚀的信号。
泄漏问题
换热器泄漏通常是腐蚀导致的。腐蚀让板片表面变脆、变薄,甚至出现小孔,导致冷热介质发生串流或者直接漏出。
这个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设备的运行,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,特别是高温、高压的场合。
二、板式换热器腐蚀的罪魁祸首是什么?
要想让板式换热器保持健康,我们必须了解哪些因素最容易导致它的腐蚀。毕竟,“病因”找清楚了,才能对症下药,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。
水质问题
水质差是最常见的腐蚀“推手”。水中的杂质、离子、细菌,都会对板片造成伤害。例如,水中的钙镁离子会在高温下析出碳酸钙,形成水垢,这不仅会降低换热效率,还会引发腐蚀。
而氯离子,尤其是含氯的水质,是板式换热器的头号敌人,它能直接引发点蚀,严重时会让板片直接穿孔。
长期停机不排空
换热器如果长时间停机,水中溶解的氧气和其他介质成分会加剧腐蚀。在潮湿的环境中,如果不把水排空,还可能滋生细菌、藻类等,形成生物膜,这种膜会加速板片的腐蚀。
此外,冬天如果停机不排水,残留的水分结冰后,还可能冻裂板片,造成严重的损害。
清洗不当
虽然清洗是保养的重要环节,但清洗不当反而会加速腐蚀。比如,有些人为了图方便,直接使用强酸或强碱溶液清洗,结果不仅去不了污垢,
反而把板片的保护层都去掉了,增加了腐蚀的风险。
因此,清洗时要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,既要有效清理污垢,又要避免损坏设备。
三、如何有效预防板式换热器腐蚀?
预防腐蚀,最重要的就是要定期检查、科学保养。以下几个小贴士,能帮你减少腐蚀问题,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:
定期检查(每3-6个月一次)
每隔一段时间,最好拆开设备进行检查,重点看板片是否有裂纹、点蚀、穿孔等问题。检查垫片是否老化,确保它的密封性能。如果发现异常,及时更换。
控制水质
定期检测水质,包括pH值、硬度、氯离子含量等。如果水质不达标,可以通过安装软化水设备或添加缓蚀剂来控制腐蚀。特别是在水质较差的地区,这项措施尤为重要。
规范清洗
清洗是板式换热器保养的关键步骤。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清洗剂,避免使用过强的酸碱溶液,避免造成设备表面损伤。每次清洗后,要确保清洗干净,避免残留液体加剧腐蚀。
适当停机时排空液体
如果需要停机,尤其是长时间停机时,务必彻底排空换热器内部的液体,并对设备进行干燥处理。必要时,可以充入氮气以防氧化。
总结:
板式换热器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简单,它的保养也需要我们细心呵护。及时检测、预防腐蚀,能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,减少维修和停机损失。
而一旦发生腐蚀,除了维修费用,停产和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。所以,不管设备如何忙碌,都别忘了给它做个“体检”,小投资换大回报,才能避免大问题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