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里有一句“换热江湖”的真话:
“只要设备一出问题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:‘是不是换热器又堵了?’”
换热器背锅,简直太常见了。
但真相是,很多时候板式换热器本身没问题,问题出在关联设备或系统环节。
所以——当你发现换热器堵塞或运行异常时,不要一股脑地“拆、洗、换”,
真正专业的处理方式是:沿着系统思路,一步步排查,把故障源头精准揪出来。
北京金石永泰的这篇文章,带你从“实战角度”学会一套板式换热器堵塞时的快速排查策略,让你少走弯路,少拆冤枉设备,少耽误生产。
一、换热器“堵不堵”,判断前先冷静!
很多企业一听到“温度上不来了”、“压力变大了”,马上就下结论:堵了!拆!
但真相是:
有可能是泵压力不足,水压上不去;
有可能是过滤器堵塞,脏东西卡在前面;
有可能是冷媒、热媒侧某个阀门没开全,流量变小;
更有可能是仪表出故障,你看到的温度、压力根本就是错的。
所以,第一步不是拆换热器,而是“确认故障现象是否真实”。
请务必做下面这几件事:
换一个可靠的温度计/压力表,再测一次;
查看系统总流量是否变化,是否存在异常震动或噪声;
检查设备运行记录,是否在最近调过工况或维护过其他部分。
别急着动手,确认信息,再进入排查流程。
二、从外部“设备链条”倒查,先排除非换热器原因
换热器堵不堵,很多时候只是表象,真正堵的是其他地方。
以下是最容易“连坐”换热器的5个系统组件,一定要逐个排查:
2.1. 进出口过滤器
这是排查第一站。
过滤器如果没有定期清理,里面的杂质、水垢、泥沙会严重堵塞滤网,造成流量骤减,压力升高。
判断方式:
拆下过滤器,查看滤网是否已经满是杂质;
有条件的企业,可以配置压差传感器监测滤器压差变化。
清洗滤网,很多时候就能解决“换热器堵”的误报。
2.2. 循环泵与输送泵
泵如果老化、空转、气阻或者叶轮受损,送过去的流量就不够,换热器就会出现“假堵”。
检查建议:
观察泵的运行电流、电压是否正常;
听是否有异响、抖动、气泡声;
测试泵前后压差,判断是否有流量异常。
记住:没流量,不等于换热器堵了。
2.3. 阀门是否完全打开或内部卡死
一些自动阀门、电动阀在运行久了会失灵或卡涩,尤其是球阀、蝶阀这类内部结构精密的。
检查建议:
手动检查阀门是否实际处于全开状态;
有条件的,使用阀位信号反馈判断其是否误动作;
注意混水阀、三通阀是否调节错误,导致流向改变。
阀门卡住,结果可能看起来就像“换热器堵了”,但其实是热媒压根没进来。
2.4. 温控系统或PLC控制错误
别忽视“软件层”的问题。
如果控制逻辑出错,比如:
温控阀调节失灵;
PLC程序误判条件,没触发启动;
传感器数据跳变,导致控制系统输出异常;
这些都会让你误以为是换热器“堵了”,实际是系统根本没在正常加热/降温。
排查方式:
查看控制系统报警记录;
手动运行相关流程,看是否逻辑正常;
临时切换为手动运行模式,排除自动控制干扰。
2.5. 前端供热/冷源系统异常
比如锅炉输出本身温度不达标、冷却塔效率变低、热媒温度本身下滑,这些都会影响换热效果。
此时换热器可能还是干干净净的,但“输入都不对”,结果就是“效率不行”。
建议做以下排查:
查看热源侧的温度变化趋势,是否持续下滑;
查看供热泵是否频繁启停、流量异常;
检查供热系统有没有其他设备在“抢热”。
三、如果确定是“真堵塞”,这才是正确的清洗与复检步骤
在确认排除上述所有非换热器因素后,还是发现:
进出压差大得离谱;
板片温差远低于标准;
拆开检查看到明显的水垢、油垢、杂质;
那就可以判断:换热器确实该清洗了。
正确的清洗动作建议:
停机→断水→排空→拆卸板片;
对板片进行物理+化学清洗(按水垢、油垢不同选择配方);
清洗完成后进行光照检查(检查是否有穿孔);
安装前更换老化垫片;
启动运行后进行压力测试和温度测试。
清洗后,务必记录运行参数,便于下次对比评估堵塞周期。
四、总结:
不是换热器堵了才清洗,是该懂它“何时该洗、洗谁先”
换热器是系统的“桥梁”,不是“罪人”。别一堵就冤枉它!
堵塞表象背后,可能是过滤器堵了、泵出力不够、阀门没开全、控制系统乱了……
真正专业的运维人,排查问题时从不“头痛医头”,而是“从系统角度找真凶”。
如果你能掌握这套排查思路:
就能快速判断是否真是换热器的问题;
就能避免重复拆卸、误工误产;
就能在第一时间,恢复设备运行、保障产线稳定!